• Share
  • 蕁麻疹自我紀錄與控制:國際通用「UAS7」活性檢測表
  • 臺大醫院皮膚部 / 朱家瑜醫師
  • 正值梅雨濕熱之際,氣溫、溼度等變化容易誘發蕁麻疹,導致求診病患增加了3成!面對突如其來的紅、腫、癢劇烈不適,不少病患心急想擺脫蕁麻疹,希望用最快、最有效的藥物根除蕁麻疹而自行停換藥物,效果卻不見起色。其實慢性蕁麻疹需以「長期治療」的態度對待,才能有效減緩紅腫癢症狀與復發頻率!

    根據統計,在台灣至少有五分之一的人都曾受過蕁麻疹之苦。蕁麻疹像顆不定時炸彈會隨時突然發作,起因為皮膚神經過於敏感,遇到外在刺激時,便會引發皮膚或血液中肥大細胞的活化反應,使皮膚血管擴張、起紅色膨疹,嚴重時會變成大面積膨疹影響外觀,在皮膚較薄處(如眼睛、嘴巴)易有血管性水腫,同時也會引起神經興奮,產生嚴重搔癢感,對病患的社交生活造成一大困擾!
     
    其實蕁麻疹有急性與慢性之分,急性蕁麻疹通常有明確過敏原可循,如食物、陽光、氣溫等變化,症狀偶爾發作,像是只要吃到蝦子、海鮮就會引發蕁麻疹,或是喝酒長酒疹,都是屬於此類。但是「慢性」蕁麻疹多數病患其實找不到明確過敏原,症狀會反覆發作,臨床上定義是指尤其當紅、腫、癢症狀日復一日、反覆發作超過「六週」以上。 
     (圖一:蕁麻疹其實有急慢性之分,臨床上以發病時間是否超過6週為界定。)

     

    無論是急性或是慢性蕁麻疹病患,都千萬不要犯了治療上的迷思而反而無法見到成效,例如:一次用藥後認為症狀解緩即自行停止用藥,或復發時認為原先用藥無效而要求換藥,甚至自行至藥局購藥、尋求偏方等,這些迷思會使蕁麻疹沒有受到持續性的專業控制,症狀便容易長年一而再、再而三發作。而即使身為急性患者也該特別注意,當症狀沒有受到長期良好的控制時,也有可能演變為「慢性」蕁麻疹!
     
    為了幫助病患留心自己的症狀,獲得正確有效的治療,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引進了國際通用的蕁麻疹檢測表格「UAS7」活性七日檢測表,幫助病患每日紀錄蕁麻疹發病的「膨疹數量」和「搔癢程度」。其中「膨疹數量」是依照24小時內發作的膨疹數量作畫分,若24小時內少於20個則為輕微,20-50個為中度,50個以上或融合成大面積膨疹為嚴重。而「搔癢感覺」即是對發作時的騷癢感覺和生活的影響,明定程度上的描述,分為輕微~嚴重。病患應逐日記錄病狀,規律就診1至2週,醫師方能觀察UAS7表格的紀錄,視病狀表現而調整適合的治療方式。現行的治療方式以抗組織胺為主,通常耐心服藥3至6個月,並適時紓解壓力,症狀便能有效改善。

    (圖二:國際通用UAS7蕁麻疹檢測表填寫說明,依照自身蕁麻疹發作病狀逐日記錄後,定期向醫師就診諮詢)

     

     
    (圖三:國際通用UAS7蕁麻疹檢測表。依照自身症狀,圈選UAS7檢測表上相對應的膨疹數量及搔癢程度數值,並將兩數值加總,得到每日總分,一日最高6分。建議患者可自行列印數張UAS7檢測表,定期紀錄1~6週與醫師諮詢症狀,才能獲得適合的治療方式,有效改善症狀!)

     

    建議患者平日應避免易誘發因子,如喝酒、泡湯等;夏季炎熱少穿緊繃衣物;泡澡溫度控制在38度為宜,同時也要懂得放鬆自己的情緒,不只日常生活中的壓力,面對蕁麻疹的發作更不要心慌使自己更焦慮,應該定期向醫師諮詢,紀錄病狀並規律用藥,有效控制自身病狀,以防蕁麻疹突然發作、破壞生活中的重要時刻!

    本著醫師專業的社會責任,藉由皮膚專家健康網站的設立 提供更貼近民眾對於肌膚照顧資訊的需求
    本網站由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建置